俗话说生活有四大喜:“久旱逢甘霖,他乡遇故知,同房花烛夜,金榜题名时。”其中的洞房花烛夜恐怕是每一位男性最期待的了,当然,想要洞房花烛夜第一得先有结婚典礼吧!不然一个“巴掌拍不响”。
无论是现代还是古时候,都把婚姻看成个人的终身大事,常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,婚姻是终身大事,岂可儿戏!“终身、终身”就是一辈子的事,婚姻这样要紧,相比目前的结婚步骤,那样古时候的结婚典礼又是什么样的呢?
大家现代的结婚典礼多是中西结合品,而且每一个地方的风俗不同,结婚典礼的形式也会不同,但其中的精髓都是古时候老祖宗流传下来的。
在一些影视剧中不少看到古人一般先是提亲,也就是下聘礼,然后选定日子,新郎迎亲,拜堂和洞房花烛夜。事实上,古人的结婚典礼程序要比影视剧上的复杂一些,据周朝《礼记·昏义》记载,分为以下六个程序。
分别是纳采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、亲迎。
纳采,男方和女方合对眼了,想要成亲,这个过程可不是像目前一样,可以双方商定好然后就能结婚。俗话说“爸爸妈妈之命,媒妁之言。”古人第一得请媒人到女方提亲,女方赞同后才能下聘礼。
为何肯定得先请媒人呢?古人讲究明媒正娶,绕过媒人是与礼相背,即便男女双方两情相悦,也会假媒人之口上门提亲,古时候媒人不是今天的媒婆,随意要两个人的联系方法约出来见个面,古时候媒人则工作量大不少。媒人会全程参与,直到两个人成婚,期间得充当跑腿,结婚以后假如夫妻不和睦,媒人还要从中调解。
据记载古时候媒人有两个工具分别是斧和秤。斧是来自于《诗经·豳风·伐柯》中的:“伐柯伐柯,匪斧不克。取妻怎么样?匪媒不能。”秤自然是衡量,古人崇尚婚姻要门当户对,等级观念紧急,癞蛤蟆吃天鹅肉的现象发的几率是很低,即便有,那也是大多像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的悲剧结束,良贱不婚好像已经是铁打的规律了。
此外,纳采要紧的一环是奠雁,由于雁代表的是忠贞,阴阳和顺,完毕后把雁放生,不然不吉。
纳采之后就是问名,顾名思义,问名即问女姓方的名,八字;双方八字相合。
接着进入纳吉环节,主如果把问名的结果告诉女方,并送礼物但不是聘礼,下婚书,这个过程也要奠雁。
第四是纳征,所谓纳征,送聘礼也。聘礼贵重依据男方的财力决定,一般都为金、银、娟等之类的。《梦梁录·嫁娶》记载到,条件好的富贵人家金一两,银五两,彩缎六表里,杂用绢四十匹;次一点的人家金五钱,银四两,彩缎四表里,杂用绢三十匹;第三一点的银三两,彩缎三表里,杂用绢一十五匹。”看来古人结个婚重压也不比现代人轻啊!
钱送完了,下面当然是择良辰日子成亲了,即请期。
最后一步是亲迎,简单说就是新郎亲自到新娘家接回新娘子,古时候的亲迎和现代的接亲程序差不多,要说最大不同就是大红花轿变成了汽车。
俗话说“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。”古人反而在结婚典礼时间选择上选择黄昏时刻,不免叫人想到古人的时间学会的刚刚好,拜完堂,直接可以入洞房,毫不拖泥带水。
其实对于选择黄昏时刻结婚,古人觉得黄昏是吉时,晨迎昏行,“婚”字,拆开为“女”“昏”,其中“昏”即黄昏时刻,《白虎通》上记载:“婚者,谓黄昏时行礼,故曰婚”。
古人选择黄昏举行结婚典礼据了解还源自上古一个传闻,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期间,男子无需再到女方家去生活,然风水轮流转,女方需到男方家住,女子当然不想,软的不可以当然只能来硬的,男子便抢人,黄昏时刻,天色渐暗,正是“干大事”的时候,把女子抢过来,强行结婚,从此女从夫居便沿袭下来了。
至于目前的结婚典礼为何在白天举行了,那都是帝皇的功劳,皇帝是至高无上的,百姓地位卑微,皇帝自然不可以与百姓为伍,这就导致了只许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的现象,皇帝要在黄昏举行结婚典礼,你百姓就得避开,得选择其它时间,久而久之,结婚典礼在白天举行的风俗形成了。
婚姻是合二姓之好,娶到一个贤内助,大概真的“少奋斗二十年,”每一个成功的男性后面都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性更是人尽皆知。古人把婚姻看作“云筑网、治国、平天下”的根本。朱元璋能获得天下,背后不能离开马皇后的深明大义,她死后朱元璋泪如雨下,此后在位不再立皇后。
即使古人结婚都比较早,平均年龄在15岁左右,这与古人的寿命有关。三妻四妾是家常便饭,但也只限于富贵人家,帝皇更是后宫佳丽三千,贫苦人家都是一个老婆,总而言之,古人的结婚典礼繁琐而又不失庄重。